祠堂、寺庙、对联,戏台外的规则

时间:2018-03-18 17:17 点击:

祠堂、寺庙、对联,戏台外的规则 2016年2月20日

祠堂、寺庙、对联,戏台外的规则



春节期间,皮影戏艺人罗检一直在庙里为香客唱皮影戏。按他的说法,皮影戏本属夜间唱的戏,却在白天里唱,是因当地唱花鼓的人太少。图/记者邹伯科

“这是当时戏班子写的,说的是唱了什么戏”,3年前的夏日,在会同长寨乡小市村的谭氏祠堂,谭氏后人谭加道指着一些尚可辨认的字迹,其中有“光绪”等年号。这些留存于戏台上的斑驳字迹记录了当年的一场戏。据谭氏族人说,计划要重修戏台,恢复当年的盛况。

这是湖南乡村戏台丰富样貌中的一例。多数已坍塌的木质古老戏台,在近年又得以重生。   撰文/本报记者邹伯科

如会同长寨的谭氏祠堂内一样,湖湘地理曾在湘南桂阳寻访古祠堂,多处祠堂内的古戏台上遗留有关于唱戏的文字,如唱戏时间“道光三年某月”、戏台班子“德庆班”、戏曲剧目“武松杀嫂”等。

有戏台,自然有观众。为看戏方便,戏台两侧建起廊楼,桂阳县流峰镇沧海村的宁氏祠堂还设有包厢。戏台在桂阳如此盛行,大概是因当地人对唱戏极为讲究,唱出了一个“湘昆源地”。

就整个湖南而言,桂阳、洞口、隆回、常宁等地的祠堂内,前厅都被开发成一个戏台。戏台是这些祠堂的标准配套设施,甚至是核心之一。相比之下,另一些地方的乡村戏台集中在寺庙,比如浏阳、醴陵、攸县等湘东地区。以浏阳镇头一带为例,包王庙、白马寺、陶泗王爷庙都建有戏台。按照很多老人的回忆,“有庙必有戏台”。

在某种程度上,寺庙里的戏台要比祠堂里的戏台开放一些。而祠堂里的戏台更偏重于一个家族的聚会场地,私密性更强。但不管如何,与城市里的戏台相比,集中在祠堂和寺庙的乡村戏台所具备的消费娱乐性质都要弱一些,正如浏阳镇头的戏台上严肃地写着“鉴古观今”的宣语,这些戏台也成为教化的高台。

祠堂寺庙戏台,更重教化

皮影戏台,偏爱游走乡间

如果说花鼓戏台是固定的场子,皮影戏台则是游走的江湖,二者有着鲜明区别。

皮影台架的前面两根长棍竖起需以四十五度俯角,以亮子面(屏幕)与观众的视线成垂直轴心。捆扎台架的绳扣全用一种扣式,即将绳先做成两环,再将两环重叠,称之为“猪刹蹄”。搭台的用料相当灵活,实在找不齐,少一根两根也可以,有时候利用场边门口的树干就可搭台。

亮子面在戏将开演时张挂。亮子面尺寸不需太大,通常为宽约1.5米,高约1米,过去有专用的细质纱布,讲究光透均匀。

“现在很多影子戏都不烧灯了,用电灯照”,据浏阳市镇头皮影戏艺人罗检介绍。皮影关键在影子,过去用的油灯与家用照明的灯有些不同,灯碗较大,并排放五根灯捻同时点灯。此外,还有用以吊挂在屏幕后方的油灯,通过调整灯的高低,以适合光线投射于亮子面的最佳位置,方能使皮影充分投放在屏幕之上。

虽现今很多同行采用电灯,既方便携带,又能轻松控制光线大小,但罗检根据数十年的经验认为,油灯的效果比电灯好,特别是“唱得高的时候,在灯底下轻轻一吹,灯苗晃动,影子也会跟着颤动”,再加上手腕的挑签大动作,能形成独特的光影效果,堪称梦幻画面。

戏台对联,彰显性格和灵魂

“日日无忧心国泰民安歌盛世,年年有好戏风调雨顺听升平”,这是浏阳镇头老人江文定为村里新建戏台写的对联,75岁的他不忘自豪地强调,“横批是鉴古观今”。每一座戏台的样貌不同,造价不一,但都会在戏台两侧高挂着一副对联。这副对联堪称一座戏台的性格和灵魂。

长沙酒业公会戏台曾有对联,“正值柳梢青,乍三叠歌来,劝君更尽一杯酒;如逢李太白,使百篇和去,与尔同销万古愁”,可谓唱尽行业心声。

通常而言,戏台的对联多半做的是戏外文章。不过对于那些乡村戏台,对联则要通俗易懂,合村民口味。如株洲庙嘴戏台的对联,据称由民国时期刘菊增所写,“庙不行时,唱戏几天来热闹;嘴休乱讲,举头三尺有神明”,说出了湘东地区庙会唱戏的特征。

在临湘暗山洞,一副对联将乡村戏台的热闹场景写得入木三分,此联上联为“好看,鸿门宴、鸡爪山,变态女神联盟sf,陈晋士班兵,郭子仪拜寿,打鸾驾,下溜书,薛检辞朝,摘花见主,摩天岭半战半降,草桥关是人是怪,许多新鲜事,尽在顷刻中,说什么节节枝枝,生生世世”,下联为“快来,卖麻糖,开饭馆,廖神仙算命,尧跛子装烟,洋月饼,水汤丸,牛肉烧酒,瓜籽花生,这几个摸牌赌博,那些人你扯我拖,冷清三四年,热闹五六天,怪得了男男女女,吵吵纷纷”。这一对联所涵盖的既有台上唱的戏里文章,也有台下的百般世态。但凡有过在乡村看戏的经历,你总能从中找到某丝记忆。

上一篇:我,次元的守护者
下一篇:没有了